五中全會謀劃下一五年 中國或成第一經濟體
五中全會謀劃下一五年中國或成第一經濟體
從昨天開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進入“五中全會”時間。在這四天里,中共最高領導機構成員――中央委員會委員們將齊聚北京,共同籌劃中國的下一個五年規劃。
自1995年以來,歷屆五中全會都有較為固定的議程,即審議中共中央關于制定下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官方智庫研究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這次五年計劃一開始就有了明確目標,即到“十三五”末,中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時間節點清清楚楚,這是這次五中全會和過去最大的不同。屆時,中國有可能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不僅如此,此次會議召開時的背景似乎也發生了一些變化。經濟增速的變化、經濟動能的變化、世界格局的變化、人民要求的變化……這一系列包含在新常態中的變化,使得本次五中全會受到國內外高度關注,而這份規劃的最終出臺不僅關系著全面小康能否實現,更將是開啟中國發展新時期的重要節點。
經濟不再死守增長點
不久前,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三季度GDP增速為6.9%,一時間,“破7”憂慮四起,更有境外研究機構預測中國“十三五”期間經濟增速會掉落至5%以下。
對于這些解讀,10月23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中央黨校就當前經濟形勢和重點工作作報告時給出了答案:“6.9%(三季度GDP增速)就是7%左右,屬于合理區間。我們從未講要死守某一個點位。”
在內外形勢復雜的情況下,中國未來五年GDP增長目標的制定顯得有些兩難。一方面,過高的目標難以維系,更不利于轉型;另一方面,在股市動蕩和外貿不穩定等背景下,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有利于穩定市場信心。
談及2020年GDP目標,李克強指出,我們不會片面追求GDP,但沒有一定速度就難以全面實現小康。“中國經濟中高速增長和邁向中高端水平是相輔相成的”。
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黃益平表示,目前轉型階段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合理的增長區間”并不穩定,除了周期性和結構性因素以外,經濟改革也會對經濟增長產生較大的影響,“應該真正落實已經提出的‘區間調控’的框架,以通貨膨脹界定增長的上限、以失業率界定增長的下限。”
在強調增速的同時,強調結構改革已經成為共識,不少經濟學家甚至認為,“十三五”期間轉型能否成功決定著中國經濟能否在此期間實現涅。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的總經濟師陳文玲認為,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目前都遭遇了“動能”轉換的問題,而在“動能”調整的過程中,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成為新的經濟引擎。
她表示,當前經濟發展的動能之一就是創新驅動,而創新驅動主要來自民間。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等政策紛紛出臺的背景下,民間原始的創造力有望在“十三五”期間得到最大程度的釋放,這有助于經濟的企穩回升。
- 上一篇:快遞用電動三輪車將出臺國標 [2015/10/27]
- 下一篇:裝備制造業成中英合作重頭戲 [2015/10/27]